搜索微信公众号"畅易汽车"添加关注
立即免费体验 上万车型 超10亿页维修资料
用户 ttnmmd **当前提问:悬架系统,维修资料?s
悬架系统,维修资料?s
.尊敬的用户,欢迎你使用在线客服,你需要的资料在《畅易汽车维修技术支持平台》是有的,请直接登陆查询!查询方法:别克 -> 林荫大道 - >2010 -> 维修手册.
该维修资料纲要如下(详细请登陆《汽车维修技术支持平台》查阅):
3.1.1 规格
3.1.1.1 车身翘头高度规格
!G!2221013061813|512|342!/G!
悬架高度(毫米) 车身翘头高度(毫米)
车辆规格变速器悬架系统前悬架高度 A 后悬架高度 B 前车身翘头高
度 C
后车身翘头高
度 D
Statesman/
Caprice 自动FE1 404 405 198 205
所有测量值仅供参考。
2221013061813
悬架系统
3-4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3.1.2 诊断信息和程序
3.1.2.1 诊断起点 -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
开始系统诊断时查阅“说明与操作”信息以及车辆常规
选装件,这将有助于确定客户描述的情况是否属于正常
操作。 参见“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
架系统一般诊断”,以确认正确的系统诊断程序和程序
所在的位置。
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
重要注意事项:在使用症状表前,必须完成以下步骤。
查阅系统的说明与操作信息,以熟悉系统功能。 参见相
应的说明与操作信息:
“前悬架”中的“3.3.4.1 一般说明”。
“后悬架”中的“3.4.4.1 后悬架的说明与操
作”。
“轮胎和车轮”中的“3.5.4.1 一般说明”。
目视/ 外观检查
检查可能影响悬架子系统操作的售后加装设备。
检查易于接近或能够看到的系统部件,查明其是
否有明显损坏或故障,以致导致该症状。
检查轮胎尺寸和充气压力是否正确。 参见“轮胎
和车轮”中的“3.5.4.2 轮胎标签”。
症状列表
参见下表中的症状诊断程序,以便对症状进行诊断:
“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3 行驶平顺性诊
断”。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4 车辆跑
偏”。
“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5 转弯时车身倾斜
或摇摆”。
“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6 悬架拖底”。
“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7 方向稳定性不
良”。
“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8 前悬架噪音诊
断”。
“悬架一般诊断”中的“3.1.2.9 后悬架噪音诊
断”。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1 滑柱或减
振器测试 - 车上”。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2 车轮轴承
诊断”。
3.1.2.3 行驶平顺性诊断
步骤操作是否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重要注意事项:检查并确认车辆悬架系统组件的常规选装
件。
检查行驶平顺性是太软还是太硬。
车辆行驶平顺性感觉是否正常?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
检查轮胎的充气压力是否正确。 参见“保养和润滑”中的
“0.2.1.3 轮胎充气压力规格”。
轮胎充气压力是否正确?
转至步骤 4 转至步骤 6
4
1. 检查车辆车身翘头高度。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3 车身翘头高度检查程序”。
车辆车身翘头高度是否正确?
转至步骤 5 转至步骤 7
5
检查以下悬架部件是否磨损或损坏:
螺旋弹簧
滑柱单元。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1 滑柱或
减振器测试 - 车上”。
是否有部件磨损或损坏?
转至步骤 8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6 将轮胎充气至正确压力。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9 -
7 如有必要,更换悬架部件。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9 -
悬架系统悬架系统一般诊断3-5
8
更换所有磨损或损坏的部件。
关于减振器的更换,参见“前悬架”中的“3.3.3.12 滑柱总成
的更换”或“后悬架”中的“3.4.3.8 滑柱总成的更换”。
关于螺旋弹簧的更换,参见“前悬架”中的“3.3.3.10 螺旋弹
簧的更换”或“后悬架”中的“3.4.3.10 螺旋弹簧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9 -
9 行驶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4 车辆跑偏
步骤操作是否
定义:车辆跑偏是指,车辆在典型的直道上以恒定的高速行驶时,方向盘保持车辆直线行驶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部分并进行了目视/ 外观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路试车辆,以核实报修情况。
车辆操作是否正常?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
检查轮胎/ 车轮总成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轮胎压力正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4.2 轮胎标
签”。
轮胎尺寸正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4.2 轮胎标
签”。
轮胎异常磨损或损坏。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2.2 轮
胎诊断 - 不规则或过早磨损”。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4
4 执行“轮胎和车轮”中的子午线轮胎跑偏校正。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5
5
检查并校正/ 调整悬架和转向系统的以下情况:
车身翘头高度。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3
车身翘头高度检查程序”。
部件过度磨损、松动或损坏。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6
6
检查/ 校正制动系统的制动器拖滞。 参见“液压制动器”中的
“5.1.4.11 制动器卡滞”。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7
7
如有必要,检查车轮定位并进行调整。 参见“车轮定位”中的
“3.2.2.1 测量车轮定位”。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8 操作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5 转弯时车身倾斜或摇摆
步骤操作是否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3.1.2.3 行驶平顺性诊断(续)
步骤操作是否
3-6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2 检查并确认车辆转弯时车身倾斜或摇摆。
车辆操作是否正常?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
检查以下部件是否磨损或损坏:
前螺旋弹簧
后螺旋弹簧
部件是否磨损或损坏?
转至步骤 7 转至步骤 4
4 检查稳定杆连杆是否磨损或损坏。
稳定杆连杆是否磨损或损坏?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5
5 检查稳定杆减振块是否磨损或损坏。
稳定杆减振块是否磨损或损坏? 转至步骤 9 转至步骤 6
6
检查稳定杆是否磨损或损坏。
稳定杆是否磨损或损坏? 转至步骤 10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7
更换弹簧。 参见相应的程序:
“前悬架”中的“3.3.3.10 螺旋弹簧的更换”
“后悬架”中的“3.4.3.10 螺旋弹簧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11 -
8
更换稳定杆连杆。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2 稳定杆连杆的更
换”或“后悬架”中的“3.4.3.7 稳定杆连杆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11 -
9
更换稳定杆减振块。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3 稳定杆减振块
的更换”或“后悬架”中的“3.4.3.6 稳定杆减振块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11 -
10
更换稳定杆。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1 稳定杆的更换”或
“后悬架”中的“3.4.3.5 稳定杆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11 -
11 操作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5 转弯时车身倾斜或摇摆(续)
步骤操作是否
悬架系统悬架系统一般诊断3-7
3.1.2.6 悬架拖底
步骤操作是否
定义:当车辆驶过颠簸路面时,通常可以感觉到/ 或听到很大的碰击声或撞击声。 此现象通常在车辆车身翘头高度过低时出现。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检查悬架是否拖底。
车辆操作是否正常?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 如有必要,检查车辆是否超载并修正超载条件。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7 转至步骤 4
4
检查悬架滑柱。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1 滑柱或
减振器测试 - 车上”。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7 转至步骤 5
5 检查悬架螺旋弹簧是否磨损或损坏:
悬架螺旋弹簧是否磨损或损坏? 转至步骤 7 转至步骤 6
6
检查车辆车身翘头高度。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3 车身翘头高度检查程序”。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7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7 操作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7 方向稳定性不良
步骤操作是否
定义:驾驶员在任何方向都不能保持车辆稳定和预期的控制。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检查方向稳定性是否不良。
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
1. 检查稳定杆、连杆和减振块是否磨损或损坏。
2. 必要时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1 稳定杆的更换”和“后悬
架”中的“3.4.3.5 稳定杆的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3 稳定杆减振块的更换”和
“后悬架”中的“3.4.3.6 稳定杆减振块的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2 稳定杆连杆的更换”和
“后悬架”中的“3.4.3.7 稳定杆连杆的更换”。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0 转至步骤 4
4
1. 检查前悬架控制臂、主销后倾角臂、转向横拉杆和球节是否磨
损或损坏。 球节的检查,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球节检查”。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6 控制臂的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8 主销后倾角臂的更换”。
参见“动力转向系统”中的“2.1.4.7 齿轮齿条式外转向横
拉杆接头的更换”。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0 转至步骤 5
5
检查车轮轴承是否磨损或损坏。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4 前轮毂总成的检查”和“3.1.2.15 后轮毂总成的检查”。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0 转至步骤 6
3-8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6
1. 检查车辆车身翘头高度。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3 车身翘头高度检查程序”。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0 转至步骤 7
7
检查转向柱是否松动。 参见“方向盘和转向柱”中的“2.2.3.9 转
向柱松动”。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0 转至步骤 8
8
检查转向机安装螺栓是否松动。 参见“动力转向系统”中的
“2.1.1.1 紧固件紧固规格”。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0 转至步骤 9
9
必要时检查和调整车轮定位。 参见“车轮定位”中的“3.2.2.1 测
量车轮定位”。
是否完成了定位操作?
转至步骤 10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10 操作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8 前悬架噪音诊断
步骤操作是否
定义:前悬架噪音指从车辆前部发出的,因车速或行车路面引发并与前悬架相关的任何噪声。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部分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尝试再现故障状况。 路试车辆。
故障是否再现? 转至步骤 3 系统正常
3 噪声是否受车辆负载或车速影响? 转至步骤 4 转至步骤 5
4
1. 检查轮胎和车轮是否存在以下状况:
轮胎正确充气。 参见“保养和润滑”中的“0.2.1.3 轮胎充
气压力规格”。
轮胎异常磨损或损坏。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2.2
轮胎诊断 - 不规则或过早磨损”。
检查车轮螺母是否松动。 参见“轮胎和车轮规格”中的
“3.5.1.3 紧固件紧固规格”。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1 转至步骤 5
5 使车辆前部弹跳,以再现噪声。
噪声是否再现? 转至步骤 6 转至步骤 7
6
1. 检查前悬架和转向部件是否松动。
2. 必要时进行紧固。 参见“前悬架”中的“3.3.1.1 紧固件紧固
规格”或“后悬架”中的“3.4.1.1 紧固件紧固规格”。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1 转至步骤 7
7
检查前悬架和转向球节是否磨损或损坏。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中的“3.1.2.10 球节检查”。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1 转至步骤 8
8
检查前滑柱。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1 滑柱或减
振器测试 - 车上”。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1 转至步骤 9
3.1.2.7 方向稳定性不良(续)
步骤操作是否
悬架系统悬架系统一般诊断3-9
9
1. 检查前稳定杆、连杆和减振块是否磨损或损坏。
2. 必要时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1 稳定杆的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3 稳定杆减振块的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2 稳定杆连杆的更换”。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1 转至步骤 10
10
1. 检查前悬架控制臂、主销后倾角臂是否磨损或损坏。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6 控制臂的更换”。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8 主销后倾角臂的更换”。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1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11 运行系统,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9 后悬架噪音诊断
步骤操作是否
定义:后悬架噪音指从车辆后部发出的,因车速或行车路面引发并与后悬架相关的任何噪声。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般
诊断”中的“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尝试再现故障状况。 路试车辆。
故障是否再现? 转至步骤 3 系统正常
3 噪声是否受车辆负载或车速影响? 转至步骤 4 转至步骤 7
4
1. 检查轮胎和车轮是否存在以下状况:
轮胎正确充气。 参见“保养和润滑”中的“0.2.1.3 轮胎充
气压力规格”。
轮胎异常磨损或损坏。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2.2
轮胎诊断 - 不规则或过早磨损”。
检查车轮螺母是否松动。 参见“轮胎和车轮规格”中的
“3.5.1.3 紧固件紧固规格”。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2 转至步骤 5
5
检查差速器噪声。 参见“后驱动桥”中的“4.3.3.1 诊断起点 - 后
驱动桥”。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2 转至步骤 6
7 使车辆后部弹跳,以再现噪声。
噪声是否再现?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9
8
1. 检查后悬架部件是否松动。 参见“后悬架”中的“3.4.1.1 紧
固件紧固规格”。
2. 必要时进行紧固。 参见“后悬架”中的“3.4.1.1 紧固件紧固
规格”。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2 转至步骤 9
9
检查后滑柱。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1 滑柱或减
振器测试 - 车上”。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2 转至步骤 10
3.1.2.8 前悬架噪音诊断(续)
步骤操作是否
3-10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10
1. 检查后稳定杆、连杆和减振块是否磨损或损坏。
2. 必要时更换。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5 稳定杆的更换”。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6 稳定杆减振块的更换”。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7 稳定杆连杆的更换”。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2 转至步骤 11
11
1. 检查后悬架控制臂、主销后倾角臂是否磨损或损坏。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15 下控制臂的更换”。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12 上控制臂的更换”。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17 I 形连杆的更换”。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20 Y 形连杆的更换”。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12
转至“一般信息”中
的“0.1.2.1 基于策略
的诊断”。
12 运行系统,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10 球节检查
步骤操作值是否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
一般诊断”中的
“3.1.2.2 症状 -
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
2 1. 清洗球节并检查密封是否损坏。
球节密封是否损坏?
- 转至步骤 5 转至步骤 3
3
重要注意事项:消除球节上的张紧力。
按以下程序检查球节是否有横向松动:
1. 将 J 8001 千分表安装至要检查的球节控制臂。
2. 将安装的 J 8001 千分表定位至球节双头螺栓侧。
3. 沿控制臂方向内外移动车轮,同时读千分表。
千分表测量值是否大于规定值?
3.18 毫米
(0.125 英寸) 转至步骤 5 转至步骤 4
4
重要注意事项:消除球节上的张紧力。
按以下程序检查球节是否有纵向松动:
1. 将 J 8001 千分表安装至要检查的球节控制臂。
2. 将 J 8001 千分表定位至球节双头螺栓顶部。
3. 上下移动车轮,同时读千分表。
千分表测量值是否大于规定值?
3.18 毫米
(0.125 英寸) 转至步骤 5 转至步骤 6
5
必要时, 修理或者更换相关部件。 参见相关部件的维修程
序。
是否完成修理?
- 转至步骤 6 -
6 运行系统,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2
3.1.2.9 后悬架噪音诊断(续)
步骤操作是否
悬架系统悬架系统一般诊断3-11
3.1.2.11 滑柱或减振器测试 - 车上
步骤操作是否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
般诊断”中的
“3.1.2.2 症状 - 悬架
系统一般诊断”。
2 检查并确认客户报修故障存在。
车辆操作是否正常?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
1. 用手抬起和压下车辆的每个角 3 次。
2. 将双手从车上移开。
3. 找到波动超过 2 次的减振器或滑柱。
是否找到波动超过 2 次的减振器或滑柱?
转至步骤 5 转至步骤 4
4
重要注意事项: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情况,不需要更换滑
柱:
活塞杆顶部积累油泥达11 毫米宽。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积累的“油泥”从滑柱体的顶部起有 4 厘
米。
车身因润滑脂、机油、砂土和灰尘而褪色。
检查每个滑柱外部是否漏油。
滑柱是否出现泄漏?
转至步骤 5
转至“一般信息”
中的“0.1.2.1 基于
策略的诊断”。
5
更换滑柱总成或减振器。 参见相应的程序:
“前悬架”中的“3.3.3.14 前悬架滑柱总成的更换”。
“后悬架”中的“3.4.3.9 减振器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6 -
6 操作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故障是否已排除?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3-12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3.1.2.12 车轮轴承诊断
步骤操作是否
1
是否查阅了“一般说明”并进行了必要的检查?
转至步骤 2
转至“悬架系统一
般诊断”中的
“3.1.2.2 症状 - 悬架
系统一般诊断”。
2
1. 检查轮胎和车轮是否存在以下状况:
轮胎正确充气。 参见“保养和润滑”中的“0.2.1.3 轮胎充气
压力规格”。
轮胎异常磨损或损坏。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2.2 轮
胎诊断 - 不规则或过早磨损”。
检查车轮螺母是否松动。 参见“轮胎和车轮规格”中的
“3.5.1.3 紧固件紧固规格”。
2. 必要时进行修理。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3
3
重要注意事项:左转时听到的噪声很可能是右侧车轮轴承噪声。
右转时听到的噪声很可能是左侧车轮轴承噪声。 加速时听到的噪
声很可能是后轮轴承噪声。
1. 路试车辆,以便识别发出噪声的轴承。 在平坦路面上以中速行驶
车辆。 行驶期间,将方向盘转向左边和右边,以向每一个车轮施
加负载。
是否识别了发出噪声的轴承?
转至步骤 7 转至步骤 4
4
检查前后车轮轴承是否磨损和损坏。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4 前轮毂总成的检查”。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4 前轮毂总成的检查”。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5 后轮毂总成的检查”。
是否识别了发出噪声的轴承?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5
5
检查轮胎和车轮总成的跳动量。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2.5 轮
胎和车轮跳动量的测量”。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步骤 6
6
检查前和/ 或后悬架系统。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8
前悬架噪音诊断”或“3.1.2.9 后悬架噪音诊断”。
是否发现并排除了故障?
转至步骤 8
转至“一般信息”
中的“0.1.2.1 基于
策略的诊断”。
7
更换车轮轴承。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4 前轮轴承/ 轮毂的更
换”或“3.4.3.22 后轮轴承/ 轮毂的更换”。
是否完成修理?
转至步骤 8 -
8 路试车辆,检验修理效果。
车辆操作是否正常? 系统正常转至步骤 3
悬架系统悬架系统一般诊断3-13
3.1.2.13 车身翘头高度检查程序
车身翘头高度的测量
车身翘头高度是一个针对车辆行驶高度的预定值。 不正
确的车身翘头高度可能导致车辆底盘在颠簸路面时拖
底、损坏悬架系统部件,并出现与轮胎定位问题类似的
症状。 诊断悬架系统故障以及检查车轮定位情况前,先
要检查车身翘头高度。
车辆必须停放在平坦的表面上,且所有尺寸必须均为垂
直于地面的测量值。
悬架和车身翘头高度尺寸是适合于仅带有基本设备的标
准车辆。 这些尺寸是新出厂车辆的标准规格,并作为在
正常全整备重量下检查车身翘头高度尺寸时的参考。
在测量车身翘头高度前,执行以下步骤:
检查轮胎压力。 参见“保养和润滑”中的
“0.2.1.3 轮胎充气压力规格”。
检查燃油油位。 必要时增加重量以模拟油箱加满
时的状态。
确保乘客舱和行李厢除备胎外都已清空。
确保车辆停放在平坦的表面上,比如校准平台。
检查所有车门都已牢固关闭。
检查车辆发动机舱盖和行李厢已牢固关闭。
检查可能影响车身翘头高度测量的售后加装附件
或改装设备。
测量车身翘头高度
重要注意事项:车辆必须停放在平坦的表面上。
1. 用手提起前保险杠约 38 毫米(1.59 英寸)。
2. 小心移开双手使车辆降下。
3. 用手使车辆下方前部弹起约 38 毫米(1.59 英
寸)。
4. 小心移开双手使车辆升起。
5. 测量并记录车辆左右侧 C 尺寸,在夹焊法兰内
侧,离前轮中心线 544 毫米(21.4 英寸) (1)。
6. 沿前轮中心线,测量并记录从前轮辋的底部至轮
弧的车辆左右侧 A 尺寸。
7. 用手提起前保险杠约 38 毫米(1.59 英寸)。
8. 小心移开双手使车辆降下。
9. 用手使车辆下方前部弹起约 38 毫米(1.59 英
寸)。
10. 小心移开双手使车辆升起。
11. 测量并记录车辆左右侧 D 尺寸,在夹焊法兰内
侧,离后轮中心线 544 毫米(21.4 英寸) (1)。
12. 沿后轮中心线,测量并记录从后轮辋的底部至轮
弧的车辆左右侧 B 尺寸。
13. 将 A、B、C 和 D 尺寸测量值和车身翘头高度规
格做比较。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1.1 车身翘头高度规格”。
14. 将前后左右的尺寸测量值和车身翘头高度偏差规
格做比较。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1.1 车身翘头高度规格”。
20121606588
3-14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15. 如果测量值不在规定范围内,如有必要,更换螺
旋弹簧。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10 螺旋
弹簧的更换”或“后悬架”中的“3.4.3.10 螺
旋弹簧的更换”。
3.1.2.14 前轮毂总成的检查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安全眼镜
的告诫”。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车辆举升
的告诫”。
1. 举升并支撑车辆。 参见“一般信息”中的
“0.1.1.12 提升和举升车辆”。
2. 拆下前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3.3
轮胎和车轮的拆卸与安装”。
3. 拆下制动盘。参见“盘式制动器”中的
“5.2.3.8 前制动盘的更换”。
4. 清洗前轮毂总成车轮安装表面上的松动碎屑、锈
蚀和/ 或腐蚀。
!G!2221013060269|243|223!/G!
重要注意事项:千分表安装底座 (1) 必须要牢固地安装
至前滑柱总成 (2)。
5. 将千分表 (4) 定位至前轮毂总成 (3) 的车轮安装
表面,垂直于安装表面。
6. 缓慢地转动前轮毂总成一整圈以找到低点。
7. 在低点位置将千分表归零。
8. 缓慢地将前轮毂总成再转动一圈,测量总的径向
跳动量。
规格
前轮毂总成最大跳动量为 0.025 毫米(0.001 英寸)。
!G!2221013060271|243|223!/G!
重要注意事项:千分表安装底座 (1) 必须要牢固地安装
至前滑柱总成 (2)。
9. 将千分表 (4) 定位至前轮毂总成的车轮安装法兰
的中央,垂直于安装表面。
10. 将车轮安装法兰推向车辆的中央,将千分表调
零。
11. 将车轮安装法兰拉向车辆外侧并测量轴向端面游
隙的总量。
规格
前轮毂总成的轴向端面游隙为 0 (预载)。
12. 如果测量值不在规定范围内,则更换前轮毂总
成。 参见“前悬架”中的“3.3.3.4 前轮轴承/
轮毂的更换”。
13. 安装制动盘。参见“盘式制动器”中的
“5.2.3.8 前制动盘的更换”。
14. 安装后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3.3
轮胎和车轮的拆卸与安装”。
15. 拆下安全支架。
16. 将车辆降到地面。
3.1.2.15 后轮毂总成的检查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安全眼镜
的告诫”。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车辆举升
的告诫”。
1. 举升并支撑车辆。 参见“一般信息”中的
“0.1.1.12 提升和举升车辆”。
2. 拆下后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3.3
轮胎和车轮的拆卸与安装”。
3. 拆下制动盘。参见“盘式制动器”中的
“5.2.3.9 后制动盘的更换”。
4. 清洗后轮毂总成车轮安装表面上的任何松动碎
屑、锈蚀和/ 或腐蚀。
2221013060269
2221013060271
悬架系统悬架系统一般诊断3-15
!G!2221013060275|243|223!/G!
5. 将千分表固定板 (2) 安装至后转向节总成 (1)。
重要注意事项:千分表安装底座 (3) 必须要牢固地安装
至千分表固定板 (2)。
重要注意事项:轮毂跳动量不应在制动盘的顶部测量。
6. 将装有滚柱的千分表 (5) 定位至后轮毂总成的车
轮安装表面,垂直于表面 (4)。
7. 缓慢地转动后轮毂总成 (1) 一整圈以找到低点。
8. 在低点位置将千分表归零。
9. 缓慢地将后轮毂总成再转动一圈,测量总的跳动
量。
规格
后轮毂总成最大跳动量为 0.025 毫米(0.001 英寸)。
!G!2221013060276|243|223!/G!
重要注意事项:千分表安装底座 (3) 必须要牢固地安装
至千分表固定板 (2)。
10. 将千分表 (5) 定位至后轮毂总成 (4) 的车轮安装
法兰的中央,垂直于表面。
11. 将车轮安装法兰推向车辆的中央,将千分表调
零。
12. 将车轮安装法兰拉向车辆外侧并测量轴向端面游
隙的总量。
规格
后轮毂总成轴向端面游隙为 0 (预载)。
13. 如果测量值不在规定范围内,则更换后轮轴承总
成。 参见“后悬架”中的“3.4.3.22 后轮轴承/
轮毂的更换”。
14. 将千分表固定板 (1) 从后转向节总成 (2) 上拆下。
15. 安装制动盘。参见“盘式制动器”中的
“5.2.3.9 后制动盘的更换”。
16. 安装后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3.3
轮胎和车轮的拆卸与安装”。
17. 拆下安全支架。
18. 将车辆降到地面。
2221013060275
2221013060276
3-16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悬架系统
3.1.3 专用工具和设备
3.1.3.1 专用工具
图示工具编号/ 说明
J8001
千分表
2014
悬架系统车轮定位3-17
3.2 车轮定位
3.2.1 规格
3.2.1.1 车轮定位规格
3.2.1.2 紧固件紧固规格
悬架配置FE1
在全装备重量时的前轮定位
主销后倾角6°±1.25°
前束角(每个车轮) +0.08°±0.08°
前束角(全部车轮) +0.17°±0.17°
外倾角-0.20°±0.33°
在全装备重量时的后轮定位
外倾角-0.5°+0.35°/-0.55°
前束角(每个车轮) +0.17°+0.1°/-0.17°
前束角(全部车轮) +0.33°+0.2°/-0.33°
推力角0.0°±0.2°
应用
规格
公制英制
转向横拉杆接头至转向横拉杆锁紧螺母50 牛米 37 磅力英尺
滑柱至转向节固定螺母和螺栓
第一遍85 牛米 63 磅力英尺
第二遍100 牛米 74 磅力英尺
第三遍90°
前轮主销后倾角臂至副车架固定螺母
第一遍50 牛米37 磅力英尺
第二遍120°
下控制臂至副车架固定螺栓175 牛米129 磅力英尺
悬架系统
3-18 车轮定位悬架系统
3.2.2 维修指南
3.2.2.1 测量车轮定位
转向和振动方面的问题并不一定总是因定位不正确而引
起的。 其他原因可能包括:
车轮和轮胎失衡。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
“3.5.3.1 轮胎和车轮的平衡(车上)”或
“3.5.3.2 轮胎和车轮的平衡(车下)”。
由于磨损、不正确制造或不正确安装轮胎导致的
轮胎跑偏。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2.7
子午线轮胎跑偏校正”。
在进行任何对车轮定位有影响的调整前,进行以下检查
和调整,以确保定位读数正确:
检查轮胎是否正确充气。 参见“保养和润滑”中
的“0.2.1.3 轮胎充气压力规格”。
检查轮胎是否不规则磨损。 参见“轮胎和车轮”
中的“3.5.2.2 轮胎诊断 - 不规则或过早磨损”。
检查车轮和轮胎的跳动量。 参见“轮胎和车轮”
中的“3.5.2.5 轮胎和车轮跳动量的测量”。
检查轮毂端面游隙。
- 关于前轮毂,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4 前轮毂总成的检查”。
- 关于后轮毂,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
“3.1.2.15 后轮毂总成的检查”。
检查前悬架和转向球节是否磨损或损坏。 参见
“悬架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0 球节检
查”。
检查悬架控制臂和稳定杆是否磨损和损坏。
检查转向机是否松动。
检查滑柱/ 减振器是否磨损和损坏。 参见“悬架
系统一般诊断”中的“3.1.2.11 滑柱或减振器测
试 - 车上”。
检查车辆车身调平高度。 参见“悬架系统一般诊
断”中的“3.1.2.13 车身翘头高度检查程序”。
检查方向盘是否因转动不灵或因卡滞的悬架部件
而导致拖滞过大或回正性差。
检查燃油油位。 燃油箱应加满,否则应向车辆增
加相应的补偿载荷。
应考虑额外的载荷,比如工具箱、试样盒等。如果这些
物品通常装在车上,在进行定位调整时应将它们保留在
车上。 还要考虑用来定位的设备的情况。 遵守设备制造
商的说明。
定位设定值范围较广,均可使车辆令人满意地运行。 但
是,如果设定值不在允许的规格内,应将定位调整至正
确的规格值。 参见“车轮定位”中的“车轮定位规
格”。
执行以下步骤以测量前后定位角:
1.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安装定位设备。
2. 检查车轮定位前,弹跳前、后车轮3 次。
3. 测量定位角,记录读数。
重要注意事项:当进行车辆调整需要四轮定位时,首先
应设置后轮定位角,以得到正确的前轮定位角。
4. 如有必要,将定位角调整至规定值。 参见“车轮
定位”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格”。
悬架系统车轮定位3-19
3.2.2.2 前轮主销后倾角和外倾角的调整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车辆举升
的告诫”。
1. 举升并支撑车辆。 参见“一般信息”中的
“0.1.1.12 提升和举升车辆”。
2. 拆下前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3.3
轮胎和车轮的拆卸与安装”。
!G!9000186D|243|223!/G!
重要注意事项:滑柱总成至转向节固定螺栓 (3)、螺母
(1) 和垫圈 (2) 是单次使用部件。 拆卸后,必须将其报
废。
3. 拆下滑柱总成至转向节固定螺栓 (3)、螺母 (1) 和
垫圈 (2)。
报废螺栓、螺母和垫圈。
重要注意事项:在调整好前轮外倾角之前,不要完全紧
固滑柱总成至转向节固定螺栓 (3) 和螺母 (1)。
4. 安装新的滑柱总成至转向节固定螺栓(3) ,垫圈
(2)和螺母(1)。
此时不要完全将其紧固。
5. 安装前轮。 参见“轮胎和车轮”中的“3.5.3.3
轮胎和车轮的拆卸与安装”。
6. 拆下安全支架。
7. 将车辆降到地面。
重要注意事项:在检查和调整任何车轮定位角度之前,
使车辆弹跳以将悬架稳定至正常行驶高度。
8. 使车辆弹跳几次,以稳定悬架。
!G!201215024170|243|223!/G!
重要注意事项:为了获得准确读数,不要在定位过程中
推拉轮胎和车轮总成。
9. 确定实际的主销后倾角 (1)。
9000186D
3
2
201215024170
3-20 车轮定位悬架系统
!G!201215024175|243|223!/G!
10. 使用外倾角调整螺栓 (3) 调整外倾角至规格值。
顺时针旋转将减小负外倾角。 关于外倾角规格,
参见“车轮定位”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
格”。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紧固件
的特别注意事项”。
11. 紧固滑柱总成至转向节固定螺栓 (2) 和螺母 (1)。
紧固
12. 第一遍将螺栓紧固至 85 牛米(63 磅力英尺)。
13. 第二遍将螺栓紧固至 100 牛米(74 磅力英尺)。
14. 将螺栓再紧固 90 度。
15. 检查并确认主销后倾角和外倾角仍在规格内。 参
见“车轮定位”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格”。
16. 必要时重新调整。
3.2.2.3 前轮前束角调整
1. 使车辆弹跳几次,以稳定悬架。
重要注意事项:前轮前束角必须当车轮在正前方位置时
检查。
2. 将车轮和转向机设置在正前方位置。
!G!201215024176|243|223!/G!
3. 将转向机防尘套外卡夹 (1) 从转向横拉杆防尘套
(4) 上拆下。
4. 松开转向横拉杆接头至转向横拉杆锁紧螺母 (2)。
5. 确定实际的前轮前束角设定值。
6. 通过转动转向横拉杆 (3) 将前轮前束角调整至规
格值。 关于前轮前束角规格,参见“车轮定位”
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格”。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紧固件
的特别注意事项”。
重要注意事项:当紧固转向横拉杆接头至转向横拉杆锁
紧螺母 (2) 时,不要使转向横拉杆 (3) 转动。
7. 紧固转向横拉杆接头至转向横拉杆锁紧螺母 (2)。
紧固
将螺母紧固至 50 牛米(37 磅力英尺)。
8. 检查并确认前束角仍在规格值范围内。 参见“车
轮定位”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格”。
9. 必要时重新调整。
201215024175
201215024176
悬架系统车轮定位3-21
3.2.2.4 后轮外倾角调整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安全眼镜
的告诫”。
告诫: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的“有关车辆举升
的告诫”。
1. 举升并支撑车辆。 参见“一般信息”中的
“0.1.1.12 提升和举升车辆”。
!G!201315020024|243|223!/G!
重要注意事项:下控制臂至副车架固定螺栓 (1) 和螺母
(2) 偏心垫圈 (3) 用于调整后悬架外倾角。
重要注意事项:拆卸后,必须报废带微型胶囊螺纹锁止
密封剂的螺母。
2. 拆下下控制臂至副车架的固定螺母 (2)。
报废螺母。
重要注意事项:在后悬架主销后倾角调整好之前,不要
完全紧固下控制臂至副车架固定螺母 (2)。
3. 安装新的下控制臂至副车架的固定螺母 (2)。
此时不要完全将其紧固。
4. 拆下安全支架。
5. 将车辆降到地面。
重要注意事项:在检查和调整任何车轮定位角度之前,
使车辆弹跳以将悬架稳定在正常行驶高度。
6. 使车辆弹跳几次,以稳定悬架。
7. 确定实际的后悬架外倾角。
8. 通过转动下控制臂至副车架固定螺栓 (1) 调整后
悬架外倾角至规格值。 关于后悬架外倾角规格,
参见“车轮定位”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
格”。
特别注意事项:将部分紧固的螺栓与螺母完全紧固之
前,车辆的重量必须落在水平表面上,比如校准平台,
且必须落在所有四个车轮上。 不遵守此要求可能会对车
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控性产生不良影响。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中“紧固件
的特别注意事项”。
重要注意事项:紧固时,不要使下控制臂至副车架固定
螺栓 (1) 转动。
9. 紧固下控制臂至副车架固定螺栓 (1) 和螺母 (2)。
紧固
将螺栓和螺母紧固至 175 牛米(129 磅力英
尺)。
10. 检查并确认外倾角是否仍在规格值范围内。 参见
“车轮定位”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格”。
11. 必要时重新调整。
201315020024
3-22 车轮定位悬架系统
3.2.2.5 后轮前束角的调整
告诫:参见" 告诫和注意事项" 中的" 有关安全眼镜的
告诫"。
告诫:参见" 告诫和注意事项" 中的" 有关车辆举升的
告诫"。
1. 举升并支撑车辆。参见" 一般信息" 中的
"0.1.1.12 提升和举升车辆"。
!G!07H0303001|243|223!/G!
2. 松开I 杆至后悬支承总成连接螺母(1)。
3. 移走支撑设备。
4. 将车辆降到地面。
重要注意事项:在检查和调整任何车轮定位角度之前,
使车辆弹跳以将悬架稳定至正常行驶高度。
5. 使车辆弹跳几次,以稳定悬架。
6. 确定实际的后悬架前束角设定值。
7. 通过转动 l 型杆至副车架固定螺栓2 来调整后悬
架前束角至规格值。关于后悬架前束角规格,参
见" 车轮定位" 中的" 3.2.1.1 车轮定位规格"。
重要注意事项:将部分紧固的螺栓与螺母完全紧固之
前,车辆的重量必须落在水平地面上,比如校准平台,
且必须落在所有四个车轮上。不遵守此要求可能会对车
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控性产生不良影响。
重要注意事项:参见" 告诫和注意事项" 中" 紧固件的
特别注意事项"。
重要注意事项:紧固螺母1 时,不要使螺栓2 转动。
8. 紧固螺母1。
紧固
将螺母紧固至170 牛米(126 磅力英尺)。
9. 检查并确认前束角仍在规格值范围内。参见" 车
轮定位" 中的"3.2.1.1 车轮定位规格"。
10. 必要时重新调整。
07H0303001
07H0303001 1
2
悬架系统车轮定位3-23
3.2.3 操作与说明
3.2.3.1 主销后倾角说明
!G!141954|243|223!/G!
主销后倾角为从车辆侧面观察,转向轴线最高点偏离垂
直面的前倾量 (−) 或后倾量 (+)。 在转向轴线最高点处的
后倾为正 (+),前倾为负 (−)。 测量值通常是以角度的形
式表示,单位是度和分。 主销后倾角影响转向时的方向
控制,但不影响轮胎磨损。 主销后倾角受车辆行驶高度
影响,所以将车身保持在设计高度很重要。 车辆过载或
者弹簧疲软或松弛均会影响主销后倾角。 当车辆后部低
于指定的车身调平高度时,前悬架朝正主销后倾角加大
的方向移动。 后悬架高于指定的车身调平高度时,前悬
架朝正主销后倾角减小的方向移动。
当正主销后倾角过小时,高速时转向不稳定,且在转向
结束后车轮回正性能下降。 正主销后倾角过大会导致转
向助力过大和相关的“车轮冲击”和“反冲”。 若某个
车轮的正主销后倾角比其它车轮大,则该车轮将向车辆
中心偏斜。 在此情况下,即使正主销后倾角极小,也会
导致车辆朝此侧跑偏。
3.2.3.2 外倾角说明
!G!141955|243|223!/G!
外倾角指从车辆正前方观察时,车轮偏离垂直方向的角
度。 当车轮顶部向外倾斜时,外倾角为正 (+)。 当车轮
顶部向内倾斜时,外倾角为负 (−)。 倾斜程度以偏离垂
直方向的角度来衡量。 外倾角设置影响车辆的方向控制
和轮胎磨损。
正外倾角过大将导致轮胎外侧过早磨损及悬架部件过度
磨损。
负外倾角过大将导致轮胎内侧过早磨损及悬架部件过度
磨损。
两侧的外倾角相差 1°或以上会导致车辆跑偏至正外倾
角较大的一侧。
141954
141955
3-24 车轮定位悬架系统
3.2.3.3 前束角说明
!G!141956|243|223!/G!
前束角指前轮和/ 或后轮从正前位置向内或向外的偏转
程度。 车轮向内转时,前束角为正 (+)。 车轮向外转时,
前束角为负 (− )。 前束角的实际值通常为几分之一度。
前束角可弥补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轮支撑系统引起的少量
偏移。 换言之,如果车辆静止时将车轮设置为正前束
角,当车辆行驶时,车轮将平行滚动。
如果前束角调整不正确将导致轮胎过早磨损以及转向不
稳。
3.2.3.4 跑偏说明
车辆跑偏是指,车辆在典型的直道上以恒定的速度行驶
时,方向盘保持车辆直线行驶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跑偏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
轮胎结构
车轮定位
转向机不平衡
轮胎制造方式可能导致跑偏。
后轮轮胎不会导致跑偏。
3.2.3.5 侧摆说明
侧摆是指在方向盘上用手加力时,车辆从直线方向向任
一侧的非意愿性飘移或偏离。 侧摆是一种车辆对外部干
扰如路面不平和侧风反应过于灵敏而产生的症状,并由
于对中转向感觉差而加重。
3.2.3.6 磨胎半径说明
理论上,磨胎半径应尽可能小,转向轴线倾斜角 (SAI)
与轮胎和车轮的中心线在路面下方相交,形成正的磨胎
半径。 在滑柱结构中,转向轴线倾斜角比长臂/ 短臂型
悬架系统大得多。 这使转向轴线倾斜角和外倾角在路面
上方相交,形成负的磨胎半径。 磨胎半径越小,方向稳
定性越好。 安装售后加装车轮,导致车辆有额外偏移,
会大大增加磨胎半径。 新安装的车轮会导致轮胎中心线
偏离芯轴更远。 这将增加磨胎半径。
磨胎半径较大会导致撞击不平路面后出现严重摆振。 装
有大轮胎的四轮驱动车辆使用转向减振器来补偿增大的
磨胎半径。 不能用常规方法直接测量磨胎半径。 磨胎半
径是由工程师在悬架系统的设计阶段从几何上设计的。
141956
悬架系统前悬架3-25
3.3 前悬架
3.3.1 规格
3.3.1.1 紧固件紧固规格
应用
规格
公制英制
副车架至侧车架螺栓M14 - 160 牛 米118 磅力英尺
M16 - 240 牛 米177 磅力英尺
前下控制臂至转向节球节螺母- 第一遍
前下控制臂至转向节球节螺母- 第二遍
40 牛 米
60 度
30 磅力英尺
60 度
前控制臂球节螺母 - 第一遍
前控制臂球节螺母 - 第二遍
50 牛 米
120 度
37 磅力英尺
120 度
车轮固定螺母150-190 牛 米 111-133 磅力英尺
稳定杆连杆球节双头螺栓固定螺母(两头) 50 牛 米 37 磅力英尺
稳定杆支架固定螺母22 牛 米 16 磅力英尺
转向节至滑柱总成固定螺栓 - 第一遍
转向节至滑柱总成固定螺栓 - 第二遍
转向节至滑柱总成固定螺栓 - 第三遍
85 牛 米
100 牛 米
90 度
63 磅力英尺
74 磅力英尺
90 度
转向横拉杆接头螺母
第一遍
第二遍
25 牛 米
再次紧固120 度
18 磅力英尺
再次紧固120 度
转向横拉杆至转向横拉杆接头锁紧螺母50 牛 米 37 磅力英尺
滑柱总成固定螺母75 牛 米 55 磅力英尺
滑柱总成至车身固定螺母55 牛 米 40 磅力英尺
前轮主销后倾角臂至转向节球节螺母- 第一遍
前轮主销后倾角臂至转向节球节螺母- 第二遍
40 牛 米
60 度
30 磅力英尺
60 度
前轮主销后倾角臂至副车架螺栓和螺母- 第一遍
前轮主销后倾角臂至副车架螺栓和螺母- 第二遍
50 牛 米
120 度
37 磅力英尺
120 度
轮毂总成至转向节固定螺栓107.5 牛 米79 磅力英尺
制动盘防溅罩至转向节固定螺栓10 牛 米7 磅力英尺
前照灯位置传感器至稳定杆的支架螺栓4.5 牛 米39 磅力英寸
前照灯位置传感器至副车架的螺栓8.5 牛 米75 磅力英寸
悬架系统
3-26 前悬架悬架系统
3.3.2 部件定位图
3.3.2.1 前悬架拆解视图
!G!9000311|518|344!/G!
图标
(1) 双头螺栓防尘罩
(2) 滑柱总成至车身固定螺母
(3) 滑柱总成至车身固定板
(4) 滑柱总成固定螺母
(5) 上盘状垫圈
(6) 滑柱总成支座
(7) 下盘状垫圈
(8) 滑柱总成支座轴承
(9) 螺旋弹簧座
(10) 螺旋弹簧隔振垫
(11) 螺旋弹簧
(12) 压缩减振块
(13) 防尘罩上固定卡箍
(14) 灰尘滤清器
(15) 防尘罩
(16) 防尘罩下固定卡箍
(17) 前滑柱总成
900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