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007回复
- 2015-07-13 14:20:26
.尊敬的用户,欢迎你使用在线客服,你需要的资料在《畅易汽车维修技术支持平台》是有的,请直接登陆查询!查询方法:日产(国外) -> (风雅)Y50 - > 2005 -> 维修手册
.
该维修资料纲要如下(详细请登陆《汽车维修技术支持平台》查阅):
注意事项 5
辅助约束系统(SRS)注意事项“安全气囊”和
“座椅安全带预紧器” 5
断开电瓶后转动方向盘时的注意事项 5
操作步骤 . 5
前围上盖板罩盖拆下时执行一些步骤时的注意事
项 6
处理 HFC-134a(R-134a)时的注意事项 6
制冷剂一般注意事项 6
有关润滑剂的注意事项 7
有关制冷剂管路接头的注意事项 7
有关快速接头 7
新型制冷剂管路接头的特点 9
O 形圈和制冷剂管路接头 . 10
有关维修压缩机的注意事项 .11
有关维修设备的注意事项 12
回收 / 再循环设备 12
电子泄漏检测仪 . 12
真空泵 12
歧管压力计组件 . 12
维修软管 . 13
维修连接器 . 13
制冷剂称重仪 13
防冻保护 . 19
制冷系统的保护 . 19
制冷剂压力传感器 19
减压阀 19
可变排量压缩机 . 20
概述信息 . 20
说明 . 21
部件的布置 24
润滑剂 . 25
压缩机润滑剂量的保持 . 25
润滑剂 25
润滑剂回流操作 . 25
更换除压缩机以外的部件后的润滑剂调整步骤 26
更换压缩机后的润滑剂调整步骤 . 26
空调控制 28
空调 LAN 控制系统说明 28
系统结构 . 28
操作 . 29
传输数据和传输顺序 29
空气混合风电机的控制 (自动温度控制) 30
风扇转速控制 30
进气风门控制 30
模式风门控制 30
加注缸 14
使用泄漏检测染料的注意事项 14
识别 . 14
车辆识别标签 14
电路图和故障诊断 . 14
准备工作 15
专用维修工具 . 15
HFC-134a(R-134a)维修工具和设备 16
通用维修工具 . 18
制冷系统 19
制冷循环 19
制冷剂的流动 19
电磁离合器控制 . 31
自诊断系统 . 31
控制系统说明 32
控制操作 . 32
显示屏 32
多功能开关 . 33
显示屏 33
模式开关 (驾驶员侧) 33
模式开关 (乘客侧) 33
温度控制开关(温度控制电位计) (驾驶员侧) 33
温度控制开关(温度控制电位计)(乘客侧) 33
AUTO (自动)开关 33
除霜器 (DEF)开关 . 33
UPPER VENT (上通风口)开关 . 33
空调开关 . 34
风扇开关 . 34
OFF开关 34
后窗除雾器开关 . 34
进气开关 . 34
DUAL 开关 . 34
控制操作(后控制开关) 34
AUTO (自动)开关 34
风扇开关 . 34
后部温度控制开关 35
故障保护功能 35
出风气流 . 36
系统说明 . 37
开关及其控制功能 37
CAN 通讯系统说明 . 38
障诊断 39
CONSULT-II 的功能 (ECM) . 39
CONSULT-II基本操作 . 39
数据监控 . 40
如何执行故障诊断,使维修更加快速和准确 . 40
工作流程 . 40
症状表 41
后部控制开关的诊断步骤 . 70
LAN 系统电路 71
LAN 电路诊断步骤 . 71
模式风门电机电路 76
检查流程 . 76
系统说明 . 77
部件说明 . 78
模式风门电机诊断步骤 78
上通风口风门电机电路 . 79
检查流程 . 79
系统说明 . 80
部件说明 . 81
上通风口风门电机诊断步骤 81
空气混合风门电机电路 . 82
检查流程 . 82
系统说明 . 83
部件说明 . 84
空气混合风门电机诊断步骤 84
空气混合风门电机 PBR 电路 . 84
空气混合风门电机 PRB 诊断步骤 . 84
进气风门电机电路 85
检查流程 . 85
系统说明 . 86
部件说明 . 87
零部件和线束插头的位置 42
发动机舱 . 42
乘客舱 43
示意图 44
电路图 — 空调 — 46
自动放大器端子和参考值 53
针脚插头端子布局 53
组合仪表和空调放大器的端子和参考值 . 53
自诊断功能 55
说明 . 55
功能确认步骤 56
辅助机构:温度设置微调器 62
辅助机构:脚部位置设置微调器 . 63
辅助机构:进气口记忆功能 63
运行检查 . 64
检查记忆功能 64
检查鼓风机 . 64
检查送风( MODE开关和 DEF 开关) . 64
检查送风(UPPER VENT (上通风口)开关) 65
检查进气空气(进气开关) 65
检查温度降低 66
检查温度上升 66
检查空调开关 66
检查自动模式 66
自动放大器的电源和接地电路 . 67
检查流程 . 67
进气风门电机诊断步骤 87
鼓风机电机电路 . 88
检查流程 . 88
系统说明 . 89
部件说明 . 90
鼓风机电机诊断步骤 90
部件检查 . 92
电磁离合器电路 . 93
检查流程 . 93
系统说明 . 94
电磁离合器诊断步骤 94
部件检查 . 97
制冷不足 . 98
检查流程 . 98
性能测试诊断 99
性能图表 .101
压力异常故障诊断 .102
制冷不足的诊断步骤 .104
供暖不足 .106
检查流程 .106
噪音 .107
检查流程 .107
自诊断 .108
检查流程 .108
记忆功能 .109
检查流程 .109
C
D
E
F
G
H
I
A
B
环境传感器诊断步骤 110
部件检查 . 112
车内传感器电路 113
部件说明 . 113
车内传感器诊断步骤 114
部件检查 . 115
日照传感器电路 116
部件说明 . 116
日照输入信号处理 116
日照传感器的诊断步骤 116
部件检查 . 118
进气传感器电路 119
部件说明 . 119
进气传感器诊断步骤 119
部件检查 .120
制器 .121
拆卸和安装多功能开关 .121
拆卸 .121
安装 .121
动放大器 .122
拆卸和安装组合仪表和空调自动放大器 .122
拆卸 .122
安装 .122
境传感器 .123
拆卸和安装 .123
拆卸 .123
空调滤清器 .131
拆卸和安装 .131
功能 .131
更换时间 .131
更换步骤 .131
暖风和制冷单元总成 .132
拆卸和安装 .132
拆卸 .132
安装 .133
解体和组装 .134
模式风门电机 .136
拆卸和安装 .136
拆卸 .136
安装 .136
空气混合风门电机 .137
拆卸和安装 .137
拆卸 .137
安装 .137
上通风口风门电机 .138
拆卸和安装 .138
拆卸 .138
安装 .138
加热芯 .139
拆卸和安装 .139
拆卸 .139
安装 .139
K
L
M
日照传感器 .125
拆卸和安装 .125
拆卸 .125
安装 .125
进气传感器 .126
拆卸和安装 .126
拆卸 .126
安装 .126
鼓风机单元 .127
拆卸和安装 .127
拆卸 .127
安装 .127
解体和组装 .128
鼓风机电机 .129
拆卸和安装 .129
拆卸 .129
安装 .129
进气风门电机 .130
拆卸和安装 .130
拆卸 .130
安装 .130
制冷剂管路 .147
HFC-134a (R-134a)维修步骤 .147
设置维修工具和设备 .147
部件 .149
拆卸和安装压缩机 .149
拆卸 .149
安装 .150
检查离合器片到皮带轮的间隙 .150
拆卸和安装低压挠性软管和管路 .151
拆卸 .151
安装 .151
拆卸和安装高压挠性软管 .152
拆卸 .152
安装 .152
拆卸和安装高压管路1 (发动机舱) .153
拆卸 .153
安装 .154
拆卸和安装低压管路1 和高压管路 2 .154
拆卸 .154
安装 .155
拆卸和安装储液罐 .156
解体和组装 .156
拆卸 . 156
安装 . 157
拆卸和安装冷凝器 . 157
拆卸 . 157
安装 . 159
拆卸和安装制冷剂压力传感器 . 159
拆卸 . 159
安装 . 159
拆卸和安装蒸发器 . 160
拆卸 . 160
安装 . 160
拆卸和安装膨胀阀 . 161
拆卸 . 161
安装 .161
检查制冷剂泄漏 .162
使用荧光泄漏检测仪检查系统是否泄漏 .162
染料喷射 .162
电子制冷剂泄漏检测仪 .163
使用泄漏检测仪的注意事项 .163
检查步骤 .164
维修数据及技术参数(SDS) .166
压缩机 .166
润滑剂 .166
制冷剂 .166
发动机怠速 .166
皮带张紧度 .166
1. 清洁管路连接处,然后将公接头侧管路插入母接头侧管路。
2. 用力推已经插入的公接头侧管路, 使母接头侧管路的喇叭口将夹紧盘簧张开。
3. 当夹紧盘簧的内径大于母接头侧管路喇叭口的外径时,夹紧盘簧就落座到喇叭口上。然后,夹紧盘簧就进
入公接头侧管路的定位圈和母接头侧管路的喇叭口之间,从而固定管路连接处。
注意:
当夹紧盘簧落座到喇叭口上并进入公接头侧管路定位圈和母接头侧喇叭口之间时,它会发出咔嗒声。
小心:
• 母接头侧管路连接处比较薄。因此,在插入公接头侧管路时不要使母接头侧管路变形。慢慢地沿轴向插
入公接头侧管路。
• 一直插入公接头侧管路直到听到咔嗒声。
• 完成管路连接后,用手拉公接头侧管路以确保连接不会松动。
注意:
快速接头连接在以下各处使用。
• 低压挠性软管与低压管路 1 之间 (O 形圈尺寸:16)
• 高压挠性软管与冷凝器之间 (O 形圈尺寸:12)
• 高压管路 1 与高压管路 2 之间 (O 形圈尺寸:8)
• 高压管路 1与 1 冷凝器之间(O形圈尺寸: 8)
新型制冷剂管路接头的特点
• O形圈的位置已经重新布置。还加了一个槽以保证正确安装。 这样可以减少O形圈卡住以及被配合零件损坏
的可能性。现在 O 形圈的密封方向垂直于配合零件的接合面,以提高密封效果。
• O 形圈的反作用力不会作用于使接头脱落的方向,因此更有利于管路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