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选档杆拉线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
2. 使用一把平头工具从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上拆
卸固定卡夹。卡夹位于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
架附近。
3. 使用一把平刃工具从拉线杆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
桥选档杆拉线。
4. 使用钳子拉下拉线卡子。
5. 从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上,拆卸自动
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
6. 拆卸膝垫。参见“仪表板膝垫、隔热垫、饰件的
更换”。7. 从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上拆卸固定卡夹。
8. 从转向柱控制杆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
线。
9. 从转向柱支架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
线。7. 从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上拆卸固定卡夹。
8. 从转向柱控制杆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
线。
9. 从转向柱支架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
线。4. 在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上安装固定卡夹。
5. 在转向柱控制杆上安装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
线。
6. 安装膝垫。参见“仪表板膝垫、隔热垫、饰件的
更换”。
7. 在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上安装自动变
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
8. 在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上安装自动变速驱动桥
选档杆拉线。自动变速器选档杆拉线的调节
特别注意事项:仅在变速驱动桥和选档杆位于空档位置
时,调节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否则,可导致误
调节。
1. 设置驻车制动器。
2. 将车轮挡住。
3. 使用合适的工具撬动位于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
销子上的拉线接头,从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销
子上拆卸拉线接头。不要撬动和向上拉自动变速
驱动桥选档杆拉线的任何其它部位。否则,导致
损坏。
4. 完全提起调节器锁紧按钮。确保调节器自由移
动。
5. 逆时针转动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到驻车档位,
接着顺时针转动选档杆,发出2 声咔嗒声时,进
入空档档位,放置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在空档
档位。
6. 按照下列步骤放置车内变速杆在空档位置:
6.1. 转动换档杆到低速1 档位置,完全向下。
6.2. 缓慢往上推换档杆的同时向前推。换档杆
上推时超过行程止动档位发出咔嗒声。
6.3. 一旦换档杆停稳松开它。换档杆在空档位
置。
7. 抓住发动机罩下的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接
头。
8. 把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接头向自动变速驱
动桥选档杆销子上拉。当接头移向销子时自动变
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调节器弹簧压缩。
9. 小心向下压销子直到销子锁死在自动变速驱动桥
选档杆上。不要把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从档位
上移出。不要把拉线接头拉至超出销子又往回
推。否则变速杆可能从空档位置移出。
10. 向下压调节器锁死按钮与调节器体平齐。
11. 换到驻车档。
12. 使用主制动器时松开驻车制动。
13. 起动发动机。
14. 确保所有指示档位与车辆实际档位一致。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
2. 使用一把平头工具从拉线杆和托架上拆卸自动变
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参见“自动变速器选档杆
拉线的更换”。
3. 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螺栓。
4. 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
安装程序
1. 安装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
2. 安装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螺栓。自动变速器选档杆拉线杆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口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
的更换”。
2. 从拉线杆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
3. 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螺母。
4. 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
安装程序
1. 安装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
2. 安装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螺母。油液加注管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指示器。
2. 拆卸挡风玻璃刮水器左侧连杆。
3. 拆卸油液加注管螺母(1)。
4. 举升并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升车
辆”。
5. 拆卸油液加注管托架螺栓(2)。
6. 使用一把平头工具拆卸油液加注管密封件(3)。
7. 降下车辆。
8. 拆卸油液加注管。
安装程序
1. 定位油液加注管。
2. 举升并支承车辆。参见“一般信息”中的
“0.1.1.20 提升和举升车辆”。
3. 安装油液加注管密封件(3)。
4. 安装油液加注管。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拆卸程序
1. 提升并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升车
辆”。
2. 拆卸右前轮胎和车轮。参见“3.5.3.4 轮胎和车
轮的拆卸与安装”。
3. 拆卸发动机右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发
动机”。
4. 断开车速传感器线束接头。
5. 拆卸车速传感器螺栓(9)。
6. 从加长壳体上拆卸车速传感器(10)。4. 安装车速传感器线束接头。
5. 安装发动机右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发
动机”。
6. 安装右前轮胎和车轮。参见“3.5.3.4 轮胎和车
轮的拆卸与安装”。
7. 降下车辆。
倒档伺服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
2. 使用一把平刃工具压下倒档伺服盖(40)。
3. 使用一把小平头工具拆卸弹簧卡环(39)。4. 使用一把小平头工具通过壳体中的插槽将O 形密
封圈(41) 拔出。
5. 用侧扁嘴钳剪切伺服盖O 形密封圈(41)。
6. 使用一把平刃工具压下倒档伺服盖(40),抓住切
开的密封圈(41) 的一端,并将其拉出伺服盖
(40)。
7. 拆卸倒档伺服盖(40)。
8. 拆卸伺服总成(42-48)。
9. 拆卸伺服弹簧(49)。
安装程序
重要注意事项:认真执行以下步骤,以免变速驱动桥因
伺服销轴与倒档制动带不对准,而挂不上倒档。
1. 升起车辆的驾驶员座(左)侧直至它高出乘客座
(右)差速器侧。以确保倒档制动带正确就位。9. 拆卸发动机支座螺母。参见“发动机支座和/ 或
托架的更换”。
10. 拆卸变速驱动桥支座螺母。参见“自动变速器支
座的更换”。
11. 使用工作台支承车架前端。
12. 使用工作台支承车架后部。
13. 拆卸车架螺栓。
14. 使用工作台降低车架后部,以便于靠近前进档伺
服盖。
15. 在前进档伺服盖下放置泄油盘。
16. 拆卸前进档制动带伺服盖螺栓。
17. 拆卸前进档制动带伺服盖。前轮驱动轴油封的更换(左)
拆卸程序
1. 提升并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升车
辆”。
2. 拆卸左前轮胎和车轮。参见“3.5.3.4 轮胎和车
轮的拆卸与安装”。
3. 拆卸发动机左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发
动机”。
4. 从左下控制臂上拆卸左稳定器轴连杆。参见“稳
定器轴连杆的更换”。
5. 从左转向节上拆卸左转向横拉杆端。参见“转向
横拉杆端的更换-外”。
6. 从左转向节上拆卸左下部球节。参见“3.3.3.6
下球节的更换”。
7. 从变速驱动桥上断开左驱动轴。参见“4.1.4.1
车轮驱动轴的更换”。
8. 将左驱动轴紧固到左转向节和支柱上。
9. 用适当工具从壳体盖(401) 上小心撬驱动轴油封
(409)。切勿损坏油封内径。拆卸程序
1. 提升并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升车
辆”。
2. 拆卸右前轮胎和车轮。参见“3.5.3.4 轮胎和车
轮的拆卸与安装”。
3. 拆卸发动机右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发
动机”。
4. 从右下控制臂上拆卸右稳定器轴连杆。参见“稳
定器轴连杆的更换”。
5. 从右转向节上拆卸右转向横拉杆端。参见
“3.3.3.6 下球节的更换”。
6. 从右转向节上拆卸右下部球节。参见“3.3.3.6
下球节的更换”。
7. 从变速驱动桥上断开右驱动轴。参见“4.1.4.1
车轮驱动轴的更换”。
8. 将右驱动轴紧固到右转向节和支柱上。
9. 用螺丝刀或其它适当工具撬出油封。切勿损坏油
封内径。机油压力测试塞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
2. 拆卸压力孔塞(38)。变速器通风孔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
2. 使用一把榔头和一把凿子升起变速驱动桥(37) 上
的通风孔座。
3. 使用一把平头工具从变速驱动桥(37) 上撬出通风
孔。
安装程序
1. 使用一把小榔头和一把平头工具往下敲变速驱动
桥通风孔座,以安装变速驱动桥通风孔(37)。
2. 安装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变速器通风孔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
2. 使用一把榔头和一把凿子升起变速驱动桥(37) 上
的通风孔座。
3. 使用一把平头工具从变速驱动桥(37) 上撬出通风
孔。
安装程序
1. 使用一把小榔头和一把平头工具往下敲变速驱动
桥通风孔座,以安装变速驱动桥通风孔(37)。
2. 安装节气门体进气管。参见“空气滤清器总成的
更换”。12. 如果发现异物,确定其来源。
13. 必要时,排除污染源。
14. 检查储油盘法兰(1) 是否变形。
如果出现变形,更换储油盘。
15. 维修需要拆卸底部储油盘时,检查螺栓上的垫
圈。
16. 如果垫圈装反,则安装新螺栓和垫圈总成。机油滤清器和密封件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储油盘和衬垫。参见“储油盘的更换”。
2. 拆卸滤清器(100)。
3. 仅在需要更换时,取出压入壳体的唇圈密封件。
4. 检查滤网是否存在下列异物:安装程序
1. 如密封件已经拆卸,则安装新密封件(101)。
2. 安装滤清器(100)。
3. 安装衬垫和储油盘。参见“储油盘的更换”。拆卸程序
1. 提升并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升车
辆”。
2. 拆卸储油盘。参见“储油盘的更换”。
3. 拆卸滤清器。参见“机油滤清器和密封件的更
换”。
4. 拆卸储能器固定螺栓(131)。
5. 拆卸手动2-1 制动带伺服盖螺栓。6. 使用一把大平刃工具从壳体轻轻撬出润滑油管夹
持器(129)。
7. 从前差速器托架内齿轮的润滑孔上拆卸润滑油管
(130)。热敏元件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储油盘。参见“储油盘的更换”。
2. 拆卸热敏元件销钉和垫圈(120 以及123)。
3. 拆卸热敏元件(121) 和热敏元件片(122)。热敏元件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储油盘。参见“储油盘的更换”。
2. 拆卸热敏元件销钉和垫圈(120 以及123)。
3. 拆卸热敏元件(121) 和热敏元件片(122)。15. 使用工作台支承车架右侧。
16. 使用工作台支承车架左侧。
17. 拆卸变速驱动桥支座托架。参见“自动变速器支
座支架的更换”。
18. 拆卸变速驱动桥支座。参见“自动变速器支座的
更换”。30. 检查壳体侧盖衬垫(54) 和壳体侧盖内部衬垫(59)
是否损坏。衬垫如果没有损坏,可以再用。
31. 清理壳体侧盖。
32. 清理壳体侧盖衬垫表面。
安装程序
1. 安装壳体侧盖内部衬垫(59)。
2. 安装壳体侧盖衬垫(54)。
3. 安装壳体侧盖盘(53)。20. 在左转向节上安装左转向横拉杆端。参见“转向
横拉杆端的更换-外”。
21. 在下控制臂上安装稳定器轴连杆。参见“稳定器
轴连杆的更换”。
22. 安装发动机左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发
动机”。
23. 安装左前轮胎和车轮。参见“3.5.3.4 轮胎和车
轮的拆卸与安装”。
24. 降下车辆。
25. 安装发动机支座支柱。参见“发动机支座支柱的
更换(左)”或“发动机支座支柱的更换
(右)”。
26. 拆卸发动机支座定位装置。参见“发动机支架定
位装置”。
27.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油液温度传感器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
2. 从油液温度传感器(391) 上拆卸线束总成。
3. 拆卸油液温度传感器(391)。拆卸程序
1. 拆卸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
2. 断开变速驱动桥线束。
3. 拆卸机油泵。参见“机油泵的更换”。
4. 轻轻撬变矩器离合器脉冲宽度调制电磁阀夹持器
(314F) 以拆卸之。
5. 拆卸变矩器离合器脉冲宽度调制电磁阀(334)。安装程序
1. 安装变矩器离合器脉冲宽度调制(PWM) 电磁线
圈(334)。
2. 安装变矩器离合器脉冲宽度调制电磁阀夹持器
(314F)。
3. 安装机油泵。参见“机油泵的更换”。
4. 连接变速驱动桥线束。
5. 安装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拆卸程序
1. 拆卸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
2. 断开变速驱动桥线束。
3. 从壳体盖上拆卸速度传感器夹子(441)。
4. 从壳体盖上拆卸速度传感器(440)。安装程序
1. 将输入速度传感器(440) 安装到壳体盖上。
2. 将输入速度传感器夹子(441) 安装到壳体盖上。
3. 连接变速驱动桥线束。
4. 安装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拆卸程序
1. 拆卸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
2. 断开变速驱动桥线束。
3. 轻轻撬出以拆卸压力控制电磁阀夹持器(314E)。
4. 拆卸压力控制电磁线圈(322)。
安装程序
1. 安装压力控制电磁线圈(322)。
2. 安装压力控制电磁线圈阀夹持器(314E)。
3. 连接变速驱动桥线束。
4. 安装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机油泵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壳体侧盖。参见“壳体侧盖的更换”。
特别注意事项:不要拆卸将泵装配成整体的三颗螺栓。7. 从壳体盖上拆卸单向球阀(372)。
8. 检查隔板(370) 上的每个单向阀阀座是否喷射硬
化处理过度。在每个阀座上放置一个单向球阀
(372),用手电筒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可见光通
过阀和阀座之间。
9. 检查从变速驱动桥上拆卸的所有部件。特别注意事项:在此装置的装配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
类型的油脂来保持部件的位置。使用推荐总成润滑油之
外的任何油脂都将改变变速驱动桥的油液特性。使用推
荐总成润滑油之外的任何油脂将导致不理想的换档状1. 拆卸壳体加长件箱。参见“壳体加长件箱的更
换”。
2. 转动差速器托架直到可以看见输出轴的轴端,并
差速器小齿轮轴(701) 处于水平位置。
3. 将J 42562 楔片放置在输出轴轴端和差速器小齿
轮轴之间。
4. 锤击轴拆卸工具的后端,压缩输出轴压缩环
(512) 使输出轴通过差速器侧齿轮。6. 拆卸差速器托架(700)。
7. 用弹簧卡环钳子从输出轴上将压缩环(512) 取
下。安装程序
1. 在输出轴(510) 上安装驱动轴固定环(509) 和输
出轴差速器内侧弹簧卡环(512)。
2. 在输出轴(510) 上安装第四离合器轴承(511)。
3. 将前差速器托架(700) 安放到位。小心地通过左
侧车轮开口将输出轴(510) 装入变速器。将输出
轴一端穿过差速器侧齿轮。4. 安装壳体加长件箱。参见“壳体加长件箱的更
换”。3. 将一个新的驻车棘爪执行器导管密封圈(810) 装
入驻车棘爪执行器导管(809)。
4. 将驻车棘爪执行器导管装入壳体。
5. 将驻车棘爪执行器导销(808) 插入壳体中驻车棘
爪执行器导管的插槽中。
6. 将驻车棘爪执行器导销(808) 敲入。29. 用空气对系统进行干燥,直到排放软管中看不到
水气。
30. 将冷却器供液管与变速驱动桥相连接。
31. 将排放软管与冷却器回油管重新相连。
32. 将排放软管夹到机油泄放容器上
33. 变速驱动桥加注油液后,起动发动机。35. 假如流量不足,按下列步骤进行检查:
36. 35.1. 断开冷却器处的供油管路。
37. 35.2. 当发动机工作时,观察液流,以检查变速驱
动桥流出的油液。
38. 35.3. 检查变速驱动桥,查找可能的故障原因。
39. 35.4. 假如变速驱动桥的油液不足,检查冷却器管
路。
40. 35.5. 假如变速驱动桥的油液不足,检查管路附
件。
41. 35.6. 重复冲洗过程。
42. 35.7. 假如流经冷却器的油液不足,更换冷却器。
43. 拆卸排放软管。
44. 连接冷却器管路。
45. 根据下述有关信息,调整油液液面高度。1. 升起并适当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
升车辆”。
2. 放置好泄放盘。
3. 用压缩空气吹出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接中灰
尘。
4. 用J 41623 变速器机油冷却器管断开工具从变速
驱动桥机油冷却器附件处拆卸机油冷却器软管。
5. 拆卸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的卡箍。
6. 在散热器处,从机油冷却器管路上拆卸变速驱动
桥机油冷却器软管。
7. 拆卸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的夹子螺栓。
8. 拆卸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安装程序
1. 安装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
特别注意事项:参见“告诫和注意事项”。
2. 安装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的夹子螺栓。3. 将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安装到机油冷却器
管路上。
4. 安装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卡箍。
5. 将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安装到变速驱动桥
机油冷却器附件上。
6. 降下车辆。
特别注意事项:切勿给变速驱动桥加注过多的油液。变
速驱动桥中的油液过多会引起油液发泡、油液损失和换
档不便,也可能损坏变速驱动桥。
7. 根据下述有关信息,调整油液液面高度。拆卸程序
特别注意事项:要在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路和软管
周围留有足够的间隙,以防会导致油液损失的管路磨损
和损坏。
1. 升起并适当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
升车辆”。
2. 放置好泄放盘。
3. 拆卸变速器机油冷却器软管卡箍。
4. 从管路上拆卸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
5. 用压缩空气吹出散热器处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
管接中灰尘。
6. 用J 41623 变速器机油冷却器管断开工具在散热
器处拆卸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路附件。
7. 拆卸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路。安装程序
1. 安装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路。
2. 将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路附件在散热器处安
装好。
3. 将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软管和卡箍安装到管路
上。
4. 紧固变速器机油冷却器软管卡箍。
5. 降下车辆。
特别注意事项:切勿给变速驱动桥加注过多的油液。变
速驱动桥中的油液过多会引起油液发泡、油液损失和换
档不便,也可能损坏变速驱动桥。拆卸程序
特别注意事项:要在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路和软管
周围留有足够的间隙,以防会导致油液损失的管路磨损
和损坏。
1. 升起并适当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
升车辆”。
2. 放置好泄放盘。
3. 用压缩空气吹出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接中灰
尘。
4. 用J 41623 变速器机油冷却器管断开工具从变速
驱动桥机油冷却器管接处拆卸机油冷却器管件。
5. 从变速驱动桥上拆卸机油冷却器附件(28, 29)。自动变速器支座的更换
拆卸程序
1. 拆卸变速驱动桥支座支架。参见“ 自动变速器支
座支架的更换”。
2. 拆卸连接框架支架的变速驱动桥支座下端螺母。
3. 从框架支架上拆卸变速驱动桥支座。3. 拆卸右侧发动机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
发动机”。
4. 拆卸变速驱动桥拉杆螺栓。
5. 拆卸变速器驱动机构拉杆。3. 拆卸左侧发动机挡泥板。参见“挡泥板的更换-
发动机”。
4. 使用工作台加上一木块支撑变速驱动桥。
5. 拆卸变速驱动桥支座上部螺母。拆卸程序
1. 升起并适当支承车辆。参见“0.1.1.20 提升和举
升车辆”。
2. 拆卸变矩器盖。参见“变矩器盖的更换”。
3. 拆卸起动电机。参见“起动机马达的更换”。
4. 拆卸飞轮与变矩器的连接螺栓。拆卸程序
1. 断开蓄电池的接地(负极)线。参见“6.3.5.1
蓄电池负极电缆断开/ 连接程序”。
2. 拆卸节气门体进气管。
3. 拆卸发动机右侧支座支柱。参见“发动机支座支
柱的更换(左)”或“发动机支座支柱的更换
(右)”。
4. 安装J 28467-500 发动机支架定位装置。参见
“发动机支架定位装置”。
5. 断开变速驱动桥线束接头。
6. 从拉线杆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参
见“自动变速器选档杆拉线的更换”。
7. 从变速驱动桥上拆卸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
及托架。参见“自动变速驱动桥选档杆拉线托架
的更换”。
8. 拆卸驻车空档位置(PNP) 开关。参见“手动位置
开关(内置模式)和驻车系统组件的更换”。
9. 拆卸油液加注口管。参见“油液加注管的更
换”。21. 用吊带或导线将驱动轴固定。
22. 断开车速传感器接头。参见“输入速度传感器的
更换”。
23. 拆卸变速驱动桥拉杆。参见“自动变速器拉杆的
更换”。
24. 拆卸车架。参见“车架更换”。
25. 使用变速器千斤顶将变速驱动桥支撑住。
26. 仅从变速驱动桥上拆卸辅助吊带。
27. 拆卸变速驱动桥下端螺栓(6) 和双头螺栓(1)。
28. 将变速器与发动机脱离。
29. 使用变速器千斤顶降低变速器。
30. 冲洗变速驱动桥机油冷却系统。参见“自动变速
器机油冷却器的冲洗。断开始点”进行。这个诊断程序描述了如何进行基本的
诊断检查,确定了一条合适的变速器诊断路径。这个诊
断程序告诉你各个具体诊断检查的位置。在你弄清故障
原因后,请参照维修指南中的有关维修程序。假如出故
障的部件在不拆卸变速器时不能进行修复,请参照单元
维修中的有关维修资料。
基础知识
特别注意事项: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在缺乏动力系统基
础知识的条件下试图对动力系统工作状况进行诊断。假
如在不了解动力系统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诊断,你对故障
的诊断结果可能不正确或损坏动力系统的部件。
为了能够使用维修手册中的这部分内容,你必须要熟悉
一些电子方面的基本知识。故障诊断
注意:假如你用很尖锐的工具测试导线,事后没有将导
线绝缘好,那么导线将产生腐蚀而导致开路。
现在可以买到诊断测试探头,使用这种探头不需要将导
线剥开。这些探测装置很便宜,安装也很方便,可以使
导线永久性地不受腐蚀。零节气门减闭: 车辆在运动和驱动档位中加速踏板完全
放松。
换档状态定义
颠簸: 突然和大力结合离合器或制动带。
功率突变: 猛撞或窜动。在变矩器离合器结合时会出现
这种情况。同拖挂车时的感觉类似。
延迟: 在一段时间内该换档时未换档的情况。它可以描
述为,在油门于部分节气门开度或节气门开度,或手动
挂低档时,离合器或制动带的接合未达到预计的速度。
该术语也被定义为延迟(LATE) 或延长(EXTENDED)。
二次颠簸: 两次突然或大力结合离合器或制动带。
提前: 在车辆达到合适的速度时提前换档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在挂高档时会使发动机负荷过重。
末端颠簸: 换档结束时比开始换档时有更强烈的颠簸感
觉。这种状态也可定义为END FEEL (末尾感觉)或
SLIP BUMR (滑行颠簸)。
牢固: 突然结合离合器或制动带,在节气门由中等负荷
位置改变到重负荷位置时,这种情况认为是正常。不要
把这种情况与HARSH (生硬)或ROUGH (粗糙)混
淆。松软: 很慢以至于几乎感受不到结合离合器或制动带,
几乎没有换档感觉。
波动: 与发动机相关的重复加速和减速,没有“功率突
变”那么强烈。
停顿: 同时对离合器或制动带试图进行两个相反操作而
引起发动机负荷过重,转速明显降低。
噪声情况
驱动器连接噪声: 呜呜声或咆哮声,随着车速的增加或
降低相应增强或减弱,当在节气门轻度负荷位置加速时
最明显。在车辆不动时,在驻车档和空挡时也很明显。最后驱动器噪声: 与车速相关的嗡嗡声,在节气门轻度
负荷位置加速时最明显。
行星齿轮噪声:与车速相关的呜呜声,在第一档、第二
档、第四档或倒档时最为明显。在换挂高档后,这种噪
声就不太明显,甚至消失。
泵噪声: 音调极高的呜呜声,发动机转速增加,强度更
高。无论车辆是停止或在运动中,在所有的工作档位这
种噪声都很明显。
变矩器噪声: 在车辆停下来后,变速器在驱动档或倒档
时所听到的呜呜声。这种噪声发动机转速增加而加强。触动式换档系统使驾驶员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触动式换
档开关进行手动换档。 按下任一触动式换档开关时将指
令加档,而拉起开关时将指令减档。 当换档杆在手动
(M) 位置时触动式换档系统启动,当换档杆在其它位置
时系统关闭。压力控制电磁阀是一种精确的电子压力调节器,它根据
流经线圈绕组的电流大小来调节变速器的管路油压。当
电流增大时,通过绕组产生的电磁场强度也增加,从而
推动阀内冲杆远离排出端口。增加排出端口开启,可使
由压力控制电磁阀调节的输出油压降低,而最终降低了
管路油压。动力系统控制模块根据多种输入参数,包括
节气门开度、油液温度、增加传感器和齿轮档状态)来
控制压力控制电磁阀。
动力系统控制模块(PCM) 按固定频率292.5 赫兹(每
秒周期数)在每个正工作周期内控制压力控制电磁阀。
工作周期定义为,每个周期内有电流通过线圈绕组的时
间百分比。该百分比越大,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PCM
通过压力控制阀的高(正)工作周期的电流来控制压力
控制电磁阀的操作。PCM 提供接地路径使电流形成回
路,监控平均电流并不断改变压力控制电磁阀的工作周
期,而保持正确的通过压力控制电磁阀的电流平均值。通过将动触点固定到控制杆上来完成档位检测。 当驾驶
员选择一个变速器位置开关位置时,变速器内的控制杆
旋转。
每个挡位选择使得绝缘体旋转,按唯一模式使四个线束
轮流接地,这符合所选择的变速器位置开关位置。
IMS 通过五根导线经过连接器连接到变速器的通道上
(PCM 向其中的四根导线提供电压,一根导线为通用
地)。(96) 2 档离合器片(波形片)
(97) 2 档离合器片(钢片)
(98) 2 档离合器片(纤维片)
(99) 2 档离合器片(底板)
(100) 中间档/4 档制动带
(101) 止推垫圈(支承至倒档输入离合器)
(102) 倒档输入离合器总成
(103) 止推轴承
(104) 止推垫圈(可选)
(105) 直接档和滑行离合器总成
(106) 输入齿轮架总成
(107) 止推轴承
|